获成功,却未考虑有人从中作梗,破坏他们的行动,铩羽而归。
关键如此,可以说让大明威严尽失,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殷正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最后自己成为替罪羊。
魏广德思考半晌,才勉强开口说道:“若有人从中作梗,石汀公可临机专断,惩罚作恶之人,但千万别学大唐,动不动就是边防军自行其是,灭其国再报。
这次的旨意,本就是宣布皇帝大婚的喜讯,你也不想圣旨最后还写上‘无旨意不得随意将他国灭国’的文字吧,这可就闹笑话了。”
魏广德说这个,其实是他以前在网上看到的“梗”,说的是大唐边防军当年军力太过强盛,动不动就对周边小国行灭国之举,逼着唐朝皇帝把“不得灭国”写进唐朝的律法里。
其实,实际情况和网友想象多少差别很大。
唐朝前后确实灭了三十余国,极大拓展了后世中国版图。
之所以中国周边国家不多,这其实也是其中缘由之一。
也因为盛唐动不动就灭国的威名,所以在唐朝时前后有大大小小二百余国去长安伏阙。
当时的唐朝,国中军力不强,边军战力爆棚,这也是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军最精锐部队造反,大明不得不调动其他边防军平叛的原因,国内的唐军根本不堪一击。
边防军混战后,大唐就失去了威慑外部的武力,再加上之后的藩镇割据,虽屡现中兴之兆,但依旧再也无法恢复过来。
唐朝时,灭国似乎轻而易举,弹指之间就可完成,而之后的王朝对此却非常谨慎,多是担心遭到“报应”。
想想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还延续一百多年,经历十多位皇帝,其中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李炎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