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万历皇帝在十四岁时就和十三岁的王喜姐大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完美。
王喜姐在万历十年,即婚后第四年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慈圣皇太后李氏与明神宗分别下旨派遣内官到五台山和武当山祈嗣。
后或屡次流产,终未能再次生育,以致有了后来的“国本之争”。
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
直到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才下诏正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并把之前拒绝的原因解释为皇长子身体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屡次流产,是以推迟册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历史迷雾不得而知,王喜姐子嗣不兴是否和成婚较早,谁也说不上来。
不过,魏广德既然提出来问题,当然就要解决。
倒是皇帝未满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婚龄,其实还是很好解释的。
身为皇帝,有点特权怎么了?
只不过,现在需要找一个妥善的,推迟皇帝大婚时间的办法。
现在魏广德也想到了办法,自然就是借助万历皇帝大婚,来次万国来朝的盛大仪式,重新恢复大明对周边的影响力。
“万国来朝”之事,首见《左传》所记涂山之会;其词,则首见于《隋书·卷十五·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隋以后,唐代(包括武周)、明代等均出现过“万国来朝”的局面。
朝贡体系的基本内涵被认为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