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他的代表作是《挪威的森林》,诺贝尔本人是瑞典人,颁奖是在瑞典颁,说挪威岂不是很不给面子。
如果写的是《瑞典的森林》,说不定当年就获奖了。
欧洲的国家太多,太碎,体量小,毛病多,任红霞认真研究之后,决定把目标放在美国: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三,gdp世界第一,冷战之后的绝对世界一霸,论话语权,美国的嘴比欧盟协约国的几十张嘴加在一起都大。
确定了目标群体之后,老师帮忙找了她们学校在孔子学院的关系,发现只能联系上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不巧的是,他们现在正沉迷于搞中医,十年前,有一部名为《刮痧》的电影,展示了在圣路易斯发生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学院通过这部电影,向美国人宣传中医学,美国人对神秘的东方拔罐、刮痧、针灸、正骨、按摩十分有兴趣,学院里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忙得不亦乐乎,实在抽不出人手来开辟新的赛道。
任红霞看着路菲菲比自己团队的人还要尽心,她自己是为了实践自己对纪录片的理想,就算是打了水漂,也算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但是路菲菲是个商人,要是自己的节目不能给予她足够的回馈,给她的打击一定会很大。
任红霞得知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不愿意参加拍摄后,她对路菲菲说:“我自己想办法找人吧,你已经做了很多了。”
路菲菲笑道:“你们安心拍摄,以后我少不得要跟这些搞文化的人有往来,现在我也不单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自己。”
她说的都是真话,要搞全球营销,必然要跟各地的传统文化观念对接,不然生意没法做。
任红霞不喜欢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流量密码,她的追求是自己的片子火了就行,最好自己可以隐身在片子后面,免得被人打上标签,赞助方投资方只想着让她拍固定的套路。
路菲菲不是,她即要公司出名,也要项目出名,更希望自己出名。
只要她这个人出名了,将来不管接什么项目,都能得到帮助,这有什么不好的。
人各有志,路菲菲不打算劝任红霞打造个人名片,反正她自己能扬名就够了。
路菲菲发扬契而不舍的精神,虽然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拒绝了她,她继续追问对方知不知道还有哪个孔子学院能协办。
学院的人给她指了一条明路:“你可以找国家汉办,全球的孔子学院都归汉办管,说不定有的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