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的本家,膝下没有儿女,靠着两亩薄田过活,后来被她女婿狗儿接了去,如今便在女婿家忙活。”
刘姥姥在一旁咧嘴笑着点头。
琳琅看了一眼,道:“真真是巧,只是没听说过,大哥也没认出来,倒是我们的不是了。”
老刘家的道:“你才来几年?能听过什么?刘姥姥都走了六七年了。说起来,一年一个样,几年下来,我险些也没认出来,海哥儿天天忙,没认出来也是常事。”
说罢请他们坐下吃茶,又有人问道:“海哥儿媳妇说什么娘娘回家省亲,谁家的娘娘?”
不等琳琅开口,刘姥姥抢先说道:“是我女婿偶然连过宗的一门贵亲戚,便是长安城中荣国府的二太太,二太太的女儿如今封了娘娘,又要回家省亲,我也是才从杨大奶奶嘴里知道。阿弥陀佛,自古以来,只听过□□南巡,如今竟也能见识到那样场景了。”
这些庄稼人常年不出村,要用什么,自家拿东西彼此换过来便成了,泰半没进过城,哪里听过荣国府,只知道是富贵人家出了位皇妃娘娘,羡慕了几声,感叹了几句,也就罢了。
一时红袖家送了嫁妆来,不多,不过几件家具,几床被褥,两口箱子,几样铜盆蜡烛。
这在乡下也是极丰厚的了。
老刘家的笑道:“不能和海哥儿媳妇比,这样就很好了。”
琳琅笑了笑,没说话。
这时候她谦逊太虚伪,炫耀更要不得,不言不语才是上策。
送嫁大头的是红袖的长兄杨洪,老刘家忙设宴款待,又见了杨海,笑道:“有劳,有劳。”
老刘家院子不大,不过五六间房舍,堂屋里款待他们,挤挤挨挨,立时便没了空隙,杨海一眼看到琳琅,朝她微微一笑,在众人的笑声中,琳琅转过头去,只和刘姥姥说话。
因是庄稼人,况今日也不是正日子,略吃了一顿饭,大家便散了。
晚上琳琅回到家里,跟杨奶奶和杨海说起刘姥姥的事儿,杨奶奶一拍大腿,道:“原来是她!难怪海哥儿不认得,一个住村东,一个住村西,一来一去好几里地,哪里能天天见。纵是这时候,村里还有我不认得的人呢!”
琳琅笑道:“刘姥姥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倒可结交一番。”
杨奶奶叹道:“这是自然的。说起来,她和我是一样的。你爷爷去的时候,你公公才三岁,多少人登门提亲,让我改嫁,说有个男人好依靠,我都没应。那刘姥姥比我大十岁,也是个积年的老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