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受负责进攻城北牡丹峰。
而在牡丹峰上,不但有两千倭兵拒守,而且也依据地形修筑了坚固堡垒。从下往上仰攻倭军土垒的艰难过程,给查大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碍于地形,很多地方连火炮都用不了。
林泰来叹口气,“这是倭兵的一个长处和习性,还是从倭国内战开始的,他们习惯于在驻扎地修建营寨工事。
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试而已,更头疼的还在后面。”
在原本时空,战争后期倭兵已经全部被挤压到朝鲜国南部沿海地区了,但凭借数十个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确实也让大明官军难啃。
为什么难啃?想象有这么一个山头,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烂泥沼泽地或者滩涂,而山上修筑了一座层层防护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虑任何舒适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虑防御功能,还配备了大量先进火绳枪的要塞。
当时只怕每一个大明将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下面,灵魂深处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为了连粮饷都供应不起的朝鲜国,不惜代价的用大明官军人命去填要塞?”
不过林经略暂时不必头疼这个,现在还没到那个阶段。
再说在本时空,如果推进足够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时间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于推进速度到底能不能给力,关键还是在于粮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还需要喂马的!入朝的大明官军骑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后勤压力更大。
一想到这里,林经略就想骂街,半岛这破国真是什么忙也帮不上!说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万石,怎么好意思说出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