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靠友,永清县的学子们远赴外地求学,自然会报团取暖,新生到后,会与同乡聚在一起吃茶聊天,以便彼此熟悉,日后有照应。
沈长林沈玉寿年纪不大,却是府学的老前辈了,因此每年永清县的新生入学,都会邀请他们相聚,今年也送了拜帖到赵家别院来。
他们一心备考,便婉拒了,待闭关结束,再请同乡们吃饭。
沈玉堂暗自松了口气,得知沈长林这几年在府学的优异表现,他自惭形秽,因此不想见沈长林。
对这一切,闭关中的沈长林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几人按照许先生的提点,扎实复习,做诗写赋,请他点评后再互相探讨,每日过得繁忙而又充实。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
期间,槐花巷发生了一桩大事,沈长林沈玉寿的婚事,被有心人盯上了。
自古便有榜下捉婿之说,家有千金的乡绅富人会在放榜日齐聚榜下,争相挑选及第的士子回家做女婿。
沈长林和沈玉寿年未及冠,仅有一个秀才名头,并非捉婿的对象,但沈长林年年考评得一,沈玉寿也总名列前茅,渐渐的在景安当地小有名气,家有娇客的人家,便生出了招婿的心。
如今钱氏罗氏已在家不远处赁了间小铺,售买一些点心果子,生意不错,一日媒婆登门,开口就要为两个小孙子说亲,钱氏揉着面团:“还早呢。”
就算是在村里,十六七成亲的男子也是少数,何况长林玉寿还在读书,钱氏想都没想便拒绝了。
能吃媒婆这碗饭的,自都是脸厚嘴甜能磨人的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