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了一点点自己的小心思。
沈长林先在心里打腹稿,接着屏息凝神,蘸墨下笔。
等他写完,考院报时的钟声敲响,是申时,答题进度和沈长林预估的差不多。
写完八股文,接下来便是试帖诗了,其题目是——平仲君迁。
试帖诗的题目基本出自古人成句,因此答题学子必须知其出处,才能准确切中韵脚和题意。
此时再看题,沈长林嗅出几丝陷阱的味道,因为这题出的较冷门,源自《枯树赋》,诗赋中有云——中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2】,因此韵脚是年。
没有读过《枯树赋》的学子,便只能想到晏子世称平仲,不仅立意偏韵脚错,估计还要疑惑一番,考晏子搬家有何深意。
幸好到府学后,沈长林不说博览群书,也算在能力范围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诗文,他读过这篇赋文。
好险,沈长林暗道。
试帖诗的书写不比八股简单,同样要破题、承题,同时还有固定韵脚,并需注意粘联及韵律,整体要有美感,雕琢起来颇费心血。
因此,等沈长林打好腹稿,天色已暗。
院考和府考不一样,没三支蜡烛的余地,不许点灯,天黑便无法答卷。
沈长林胸有成竹,倒不慌忙,就着最后一点天光洗漱妥当,合衣躺在考间的小床上沉沉睡去,等第二日天亮,将心里想好的诗文誊写到纸上即可。
剩下大半天时间,便是重复检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