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也忧心这事,见有人提了,就顺势开个会,大人小孩壮劳动力老人吃多少都定量,没有多,大家都一样。
当时有人不同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关心长远些的事,尤其是那些爱占便宜的货色,吵吵闹闹不肯来着。
后来还是老村长和村里其他老一辈的人出来主持会议,大家才肯通过。不说别的,村里大多都是姓周的,同族兄弟姐妹,哪怕上头站的不是亲爹亲爷爷,往上数一数都是带着血缘关系的,农村人特注重血缘这关系,也重孝,不敢随意顶撞老人。而那外姓人许多都是在老村长的支持下才能在这安家落后,那恩情也是不能忘的。
更何况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既然连老一辈都认为要限量要未雨绸缪了,那还是听听吧。
至于说要解散大食堂?那周大平可不敢出这个主意做这个主,已经两次连续被批评了,再来解散大食堂,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麽?上头都把政治文件拿出来了,那就是国家的话,得听。
因此开春后的村里大食堂都是每人定量来,煮饭的也不敢多煮,多煮造成浪费了,挨骂事小,被撸了工作事大,可有不少人盯着大食堂煮饭的活的。而且农村人其实对粮食也是珍惜的,看到村里粮仓粮食不多了,也得省着来,多试过几次,就能估摸出要煮多少了。
不过总是有一定差值在的,去的晚的人有时候就没多少菜了。
邹茜玲是不想去村食堂吃饭的,但是入乡随俗,不能太特立独行,否则容不下去,这村子不是说你只要交好村长这些干部就成了,你还得跟村民也有交往,不然人家对你就没认同感。接下去还有十年动荡期,无根无萍最容易被弄倒,所以要事先打好关系。
一步一步来,他们总能让这村子认可的。
村长周大平和周红是最后两个走的,也没别的事,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