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ha)指僧团;“阿兰摩”(arama)义为“园”,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园林
沙布达:shabda(梵语:????,iast:?abda),是梵语中“语音”的意思
大种:(巴厘语与梵语:mahabhuta),印度教术语,佛教吸收,意为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庵摩罗:一说此处为amala,即阿摩罗,是一个梵语复合字,在染污不净mala之前,加上否定词头a-组成,原意是清净无垢、不垢,一说此处为amra,是印度一种乔木,又作庵没罗树,意译为奈树
比丘:bhiksu,又译为苾芻(“芻”或作“蒭”),指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眾
跋逻末罗耆厘:山名,bhramaragiri,位于南?萨罗国西南
那嘎呵朱訥:即龙树,天城文转写为nagarjuna,naga音译那伽,意为龙,鳩摩罗什认为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种树名,是佛教僧侣、大乘佛教论师,大约生活在1世纪至2世纪之间
阿卡夏:akashic,同梵语akasha,即阿凯西
奥义:奥义书(罗马化:upanisad),直译为近坐,引申为“秘密传授”,是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怛特罗:梵语为tantra,也被称为怛特罗主义或怛特罗秘教,是一个松散的宗教传统,重视宗教仪式与冥想,以师徒方式秘密传授
迦兰陀竹园:即竹林精舍(venuvana),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
恒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