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月9日,消灭第十三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二兵团防区,「虽然出动了救援的飞机,但没来得及」国军苦战到1月10日夜间,终于全线瓦解,结束战斗。
经4日战斗,解放军全歼第二、十三两个兵团,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
参与此役之高级将领,仅李弥、孙元良、熊笑三、高及人等倖获脱险,杜聿明及其以下军、师长多人均被俘。
犠牲之重,堪称空前。
是日,蒋介石日记写道:「杜聿明、邱清泉二将领虽作战失败,但其始终听命,奋斗到底,实不愧为革命军人。」
在战斗最激烈阶段,蒋曾下令使用毒气弹掩护杜聿明部突围,并以甲种弹掩人耳目。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一文中回忆:「我想突围也无望,但限于蒋中正的命令,又有董明德来,不能不敷衍他一下」。
于是即找第三处处长邓锡洸来商讨,拟定陆、空协同放毒突围的计划。董说:「黄兵团这次用了毒气弹,部队被消灭后,共军即广播出来。放毒是违犯国际公法的,所以这次决定以空军放毒,掩护你们突围。规定毒气弹为「甲种弹」,其他弹为「乙种弹」,计划中只写甲种弹、乙种弹,而不写毒气弹。
我(杜聿明)问董:「用的什么毒气?」
董说:「催泪性的。」
我(杜聿明)说:「这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用窒息性的呢?」
董说:「窒息性的太严重,还不敢用」。
施洋认为,之所以国军「窒息性」的「不敢用」,除了顾忌其威力之外,可能是因为国军战术素养低下,无力大规模实行化学作战所致。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