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的王位争夺战争打了四年才分出胜负。不过白起没那么多印度时间陪他们磨菇,就在两位摩揭陀王子鏖战之时,政战特遣队第一营与第七营就乘沅陵级巡逻舰航行九百公里,在城内佛教徒与瑜伽派弟子的策应之下,里应外合,迅雷不及掩耳地控制了这个摩揭陀的首都。而陆军第九军也全军出动,在后头跟了上来。
佛教徒之所以能配合良好,当然是因为潜伏在佛教僧团里的希望团团员在领导策动。而佛教信眾之所以愿意配合,接受希望团团员的指挥,那是因为佛教的「大尊者」早有指示大伙儿要听命行事,而这位「大尊者」正是孟仲子。
孟仲子在师尊优婆毱多圆寂后接掌了佛教「大眾部」六派之一,后来他与五位师兄研讨佛法,以对经义卓越的见解折服了师兄们,使大眾部六派合而为一。随后孟仲子又召开了第三次集结,邀请「上座部」长老讨论双方在教义与戒律上的岐异,并且获得了共识,消弭了岐异。于是佛教分裂的趋势被阻止了,整个佛教回到了当年世尊传法时的状态,所有的僧侣都以对教义的统一理解来信仰佛法。
由于孟仲子一方面是这个成就的倡导者,功劳最大,另一方面他还是摩揭陀的国师,地位最尊。这两方面的因素加起来,使得僧团长老们心悦诚服地共尊他为首席长老、第一导师,尊称他为「大尊者」。
佛教在大尊者孟仲子的领导下好生兴旺,信眾人数逾百万,遍及整个印度。使孟仲子不只是摩揭陀的国师,而且还成了羯陵伽、潘地亚、哲罗、朱罗等各国各邦的国师。
孟仲子能够那么成功,除了他个人的智慧、佛法修为、领导才能与领袖魅力这些条件不可或缺之外,中国朝廷这个超级大施主的无上限佈施也功不可没,甚至说或许更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年来,僧侣们的衣食住行与医疗照顾样样无缺,人人都不必为化缘烦恼,专心跟着大尊者习法传法就得了。因此僧侣人数愈来愈多,信眾当然也就滚滚而来了。
不过佛教徒大多集中在婆罗门、剎帝利、吠舍这些较高种姓阶级,他们是社会中坚,似乎还缺了社会底层的首陀罗以及贱民这一块。不过没关係,姬宇老早就未雨绸繆,大力资助瑜伽派的掌门人恰马尔,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