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时,还得追溯到杨广老爹杨坚那。公元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了当时的隋文帝杨坚,他派海陆大军30万攻打高句丽,结果因为不熟悉海上作战,还没到到人家地盘,就死伤过半,可谓损失惨重。
所以,等到第二次作战时,已是杨广即位。他深知海上作战的难度,吸取了上回他老爹大败的经验,直接在辽河上架起了三座大桥,虽说期间遭到了高句丽大军的偷袭,隋朝死了不少战将,但总算那三座大桥是修好了,直通辽东城。按理说这回总能胜了吧,无奈战线拉的过长,杨广稳居长安城内,大将们又都惧怕杨广反复无常的性格,但凡大小决策都回禀,这一来一去,耽误了不少时间,也延误了军情,隋军攻打了一年,依旧没能拿下高句丽。
第三回再战,杨广倒是争气了,直接御驾亲征,这回应该没问题了吧。可当时的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动乱四起,这边刚跟高句丽开打,那边运往高句丽的粮草就不知道让哪路反王给截了,补给跟不上,朝堂*,宇文化及等佞臣当道,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谁愿意给他卖命?这不才打出去没多久,就说西边又有人造反了,杨广只得无奈回撤,要不然,还没等攻下辽东城,自个老窝都快被人给端了。
这一来二去三回的,杨广每回都号称几十万大军,第三回甚至号称逾两百万大军,也没能奈高句丽如何,这就大大助长了高句丽的胆子,才想着在李唐天下尚不稳定之时,分一杯羹。
此刻,罗成站在大桥之上,遥望桥的另一端,大批的陆军已经自桥上而过,而海军此时也早已经出发,统领海军之人还跟隋朝有点关系,乃是杨家旧臣杨义臣——想当初镇守东岭关,一夫当关,众反王均无可奈何的前朝名将!
当日,罗松破东岭关时,东方伯好言相劝,劝得杨义臣投唐,后来李渊下旨要攻打高句丽,杨义臣想起隋朝时,屡次攻打高句丽无功而返,损兵折将,心中怨恨,难不成我泱泱大国,竟比不上一个弹丸小国?杨义臣将此看作耻辱,而如今新朝建立,百废待举,正是发挥所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