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荣摆出了实际的情况,模范营固然强大,可作为客军,在长途的跋涉之后,抵达了前线,可遭遇到的,极有可能是士人们裹挟的寻常百姓!且那里道路崎区,多山,补给也是大难题,不只如此,就是对方熟悉地形,一旦远遁,又是追击的问题。
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明明只要先稳住人心,将铁路修好之后,那么……眼下这些平叛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才必须大赦,先将人安稳住,而后朝廷全心全意修建铁路,等一切尘埃落定,哪怕秋后算账,亦无不可。
朱棣背着手,踱着步,脸上有着犹豫之色,而后勐地看向解缙,道:“解卿以为如何?”
解缙道:“臣以为,杨公乃谋国之言,当今之计,确实这样对朝廷最为有利。”
胡广亦道:“臣附议。”
一直沉默的金幼孜,也道:“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时的意气算不得什么,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又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也!对寻常人而言,自然要争一日之长短,可对朝廷而言,区区数年光阴,又算的了什么呢?眼下的情形,倒是杨公之言,最是稳妥,朝廷应该先将心思放在推行铁路上,这才是重中之重。”
朱棣背着手,驻足,他又沉默了。
文渊阁几乎是一面倒地选择在了张安世的对立面,当然,朱棣深知,他们的话确实有道理。
即便是最血气方刚时期的朱棣,只怕也会选择隐忍。
只是……即便朱棣恢复了理智,却也深知,理是这么个理,可一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竟还要选择大赦,选择对这些该死隐瞒了户籍的赃官和豪绅们选择妥协,这不由得令朱棣如鲠在喉,一时之间,竟不由得长叹起来。
他忍不住幽幽地道:“杨卿之言虽不合朕心,却是颇有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