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盐场都是用煮盐,老儿听过靠海边,是用那晒盐的法子,只用时久,晒不出多少盐。最后还是得靠煮。”
赵寰好似看到过,在清初还是煎晒兼备,要到清乾嘉时期才开始过度。要到道光年间,全部采用滩池晒盐。不过,晒盐法依然费时费力,场地也有限制,较大规模就不适用了。
盐太过重要,赵寰虚心向高四请教,直到日渐渐西斜。他穿着单薄,风吹过时,冷得控制不住打着哆嗦。
赵寰没再问煮盐的问题,转而道:“不知老丈村子里,可有与老丈一样,熟知煮盐的人?”
高四答道:“我们村子里,大半都会煮盐。”
赵寰一喜,道:“我还得劳烦老丈一件事,托老丈代我寻十个擅长煮盐的熟手,随我去海边,与煮海盐的一起,琢磨如何晒盐。一个月五贯大钱,吃穿用度全由我出。不管成功与否,工钱一个大钱都不会少。若成功晒盐,另外有重谢。老丈若愿意去,可以带上老婆婆与珠儿一起。”
高四只听有五贯大钱一月,就止不住地惊呆了。以前他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能落到半贯钱,已经是西夏那些贵人发了善心。
赵寰见高四已经说不出话来,笑道:“我明后日再到你们村子来找老丈,天色不早,我让马车送你回去。”
高四从晕晕乎乎中回过神,赶紧推辞,道:“老儿家离得近,不过几步路罢了,自己回去就成。”
赵寰想了下,让护卫包了些炊饼羊肉,再给了约一两左右的金锞子,道:“财帛动人心,你仔细藏着些。”
高四看到金锞子,老脸涨得通红,连连后退拒绝。
赵寰劝道:“拿着吧,这是给珠儿读书用的。”
听到高珠儿,高四手慢慢收了回去,又是作揖又是躬身,接了炊饼羊肉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