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越来越多的后继者就会蜂拥而上,直到把这种工作填到人满为患的局面为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某个作者开创了某种手法,至少在市场上深受欢迎,于是跟风成为潮流,越来越多的仿制品随即也就出现,直到市场过饱和,仍然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大义凛然;直到市场完全容纳不下,这些人就把目光投向下一个新兴事物。
有趣的是,人类有这种习性,动物也有,比如说——苍蝇。在尸体腐烂的头几天,被那种“鲜美”的气味所吸引,丽蝇和麻蝇会在尸体上产卵——当然,嗅觉敏感的家伙总是拔得头筹、占尽先机。然而尸体是如此肥厚又庞大,宛如一个巨大的市场,后来的也不至于分不到一杯羹。于是越来越多的苍蝇凭借着它们生存的本能,赶来这份美好的家园。只要条件适宜,大约两个星期之后“宝宝们”渐渐长大,开始化蛹,最后飞走。它们也和人类一样,当这个“市场”趋于过饱和,它们的子女已经没有合适的生存空间之后,就不会再有苍蝇飞来产卵。也就是说,通常的规律是,苍蝇们不会返回同一尸体进行第二次产卵。因此在法医昆虫学工作者面前,一旦拖到了这个时间段,依靠苍蝇来分析死亡时间的作用就降低了。你可以通过“蛆宝宝”的成长形态来分辨它们处于哪种“年龄”可如果它们变成成虫,外貌上的特征就太小了。这跟人类一样,你能否准确地说出,眼前的这个男孩子究竟是十八岁,还是十九岁呢?
幸运的是,昆虫学家发现了新的方法来进行这项工作,那就是演替的观点。估计死亡时间的重点从单个苍蝇和物种的生长周期转移到尸体腐烂的各个阶段中在尸体和尸体周围出现的所有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的演替模式上。当丽蝇和麻蝇的“宝宝们”将尸体上湿润柔软的组织拖走后,尸体就开始发干并招来蠹虫这种动物,他们吞食发干的皮肤和软骨,对多汁的食物不感兴趣。再后来会出现一批欺负弱小的捕食者——它们的孩子没本事袭击其他带有甲壳的昆虫,只好跑来找些剩余的蛆虫充充饥。而当这些甲虫孩子长大之后,突然对蛆虫丧失了兴趣,开始转而寻找变干的组织为食,进一步推动尸体的消亡进程。当然,在最后阶段,会有一些凶悍的大家伙登场,比如说某种胡蜂,震动着灵敏的翅膀呼啸而来,抓住甲虫带到空中,用它们尖利的刺给那些可怜的弱者们来上一下,然而再通过产卵器,将下一代输送至甲虫体内。幼虫们醒来后,会从麻醉了的甲虫体内开始蚕食这就是牵扯到许多动物的所谓演替模式,除非被打断,这种模式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尸体化成白骨。值得一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