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产品,但是欧洲以外的东西,那就完全不值钱了。”
“如果不是这样,我想你们这里也不会积累如此多的远东货,这不正说明这些商品无法引得欧美国家的兴趣么?”
“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商品打包卖给我,你们也可以清理库存,换取更多的外汇,毕竟真的没人购买的话,这些东西大概率也只能堆积在角落里吃灰。”
于是,在舍赫曼的一通忽悠下,他最终仅仅以七百多卢布,也就是不到三千莱茵盾的价格,将这批足足有一卡车量的远东文物吃下。
交易达成后,舍赫曼简直笑得合不拢嘴,实在是太暴利了,根据他的推算,这批文物运回国,在价格上至少能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些文物,根据舍赫曼的估计,其中绝大部分应该都是真品,而且苏联人还很不识货,其中一些文物,舍赫曼一眼就看出,并非完全是远东帝国特色,可能夹杂着不少朝鲜和日本的东西。
而彼得罗夫和苏联政府对这笔买卖也很满意,虽然他们也很清楚,舍赫曼肯定能从中大赚一笔,但是这对于苏联政府来说并不重要。
他们急于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去变现,从而获得国家发展的资金,毕竟,如果没有强大工业和军事支撑的话,手里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就比如远东帝国,任凭远东帝国文明再古老,财富积累的再多,最终这些东西还是随着西方的崛起,而成为列强海盗的食粮。
于是1925年,这一年间,大量苏联文物,收藏品和其他有价值的物品,流入到东非,极大充实了东非民间和博物馆的藏品。
甚至东非从苏联政府手中,获得了不少西夏文物,这使得后世东非变成了西夏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国际中心。
而此时的苏联政府也不感觉吃亏,毕竟这些东西大多是他们靠着抄家贵族,资本家,或者直接从民间征集上来的“无用物品”,根本不需要成本。
很多苏联老百姓,为了支持国家发展,就把一些“祖传”的好东西上交给苏联政府,毕竟,这些东西留在他们手里确实没有什么价值。
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同,因为特殊经济制度的原因,大富大贵对苏联百姓没有意义,反而过多的财富可能成为催命符,被打上一些标签。
当然,也正是因为苏联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