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我是x-5区域的8号培养槽,主体外观为透明圆柱体,高4米,半径0.7米。外部由保护板包围,形成黑灰二色胶囊般的形状。培养槽上方与天花板间的黑色装置集合了包括观察镜、气孔调节、生命状态检测与溶液配置等功能的多种复杂仪器,外有叁个指示灯,常态为绿。延伸出叁组管道接入天花板与楼层主机,将采集数据与中央数据库同步。
底部的白色减震底座上有组织标志。培养槽在容纳实验体期间,内部培养液需每日定时更换,通常其为透明度很高的蓝色。
槽体位于保护板半包围下,在正面露出大范围长方形透明区域以观察实验体状态。但不必担心,看似薄脆透明的槽体并非玻璃,远比保护板强度高,坚硬牢固,抗击打腐蚀能力卓越。历经几千次实验,保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不会破碎损坏。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种容器的命运就是被打碎然后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意识到自己的培养槽身份及命运后,我开始积极为回避这一结局展开思考。其间我所容纳的实验体换了七个,时长从半小时到一个月不等。
第一个实验体我容纳了最长时间,是一株萌发不久,小苗期的植物。根须幼细,小芽紫红。植物的培养液很清爽,没有异味,像是不会流动,凝滞冷涩的蓝水。根须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肉眼可见,没过几天就发至十几米长,如同乳白的丝线飘拂充溢整个培养槽。而那两片子叶的生长极其缓慢,动也不动。
它在第十叁天长出第一片真叶,我旁观了全过程。期间那些根须吸收着培养液迅速生长又脱落,就算每天都会清理,也总是第二天在槽底积攒下厚厚的一层。披针形的卵状真叶叶柄嫩红,渐变为成熟的紫红,叶尖浓郁的深紫近乎黑。那些越来越修长优美的叶片浸在溶液中柔软自由地浮沉卷舒,总是贴在槽壁上轻轻摸索探寻。
真叶长成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它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