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就是因为村子里找不出第二个能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了。本来上学的就不多,大部分都是只上了个小学,念到初中高中的很少。更何况,还有不少人跑去当了干部,比如宁长平,不就跑去村里当了会计?
到现在,知青的到来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几年,上头又陆陆续续的派下来几批知青,现在,小杨村的知青已经有二十多个了。知青院也是扩了又扩,不然最初的几个房间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人住。这二十多个知青们,最低的也是初中毕业,更有好几个高中毕业的。给孩子们上上小学的课岂不是易如反掌?
老校长其实早在第一批知青到来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了,但他一直没有提出来。一来,是当初的那批知青一个个的都心浮气躁,心思根本不在村里,给孩子们教书也不会用心。再来,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回了城里?要是刚刚选上没两年,就回了城里,他岂不是做了无用功?
但现在嘛,就不一样了。那些知青在村里生活了几年,心里怎么想的不管,表面上反正是安分下来了。而且,就现在的局势观察,短时间内,他们肯定是回不去城里的。没看见,国家还在继续让知青下乡吗?知青只是鼓励知青下乡,现在,几乎是强迫的了。而且,最近形势不太对头,村里可比城里安全多了。老校长可是知道的,往常还有些想要借助家里关系回去的知青也都没影儿了。
心里有了打算,他头一个告诉的就是宁长安。毕竟他是唯二教书的老师,马上要来一个新老师,肯定要知会他一声。再则,也得告诉村长一声,到时候具体人选,肯定也是要村长点头的。
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宁长安谈闲似的说起这件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宁母一下子就记在了心里。等一家人吃完了饭,宁母就寻思着往外走。
谢兰兰从厨房出来就看见宁母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心里有点纳闷。现在又不是夏天了,怎么这么晚了还出去?后来看见宁长安,想起晚饭时他说的事,她才恍然,宁母估计是去知青院找钱燕卉去了。
说来也真是稀奇,自第一批知青来,到现在也有三年了,就钱燕卉最初在宁家住的那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