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很贫穷,不通公路,靠山偏僻,月华孤儿院还不叫孤儿院,只是村里一个留守妇女昭月华的三间瓦房。她收取一点生活费,帮几家外出打工的人家看护留守的儿童,跟托儿所性质差不多,期间收养过被遗弃的儿童。昭月华的丈夫回来后,夫妻俩申请政府补贴一起办起了孤儿院。因为“孤儿院”三字不好听,当时一些父母还不愿意把孩子寄养在那里,后来迫于现实还是有些非孤儿留在了孤儿院。
据九年前的卷宗记载,截至大火烧了孤儿院之日,孤儿院一共有三十七名孩子,除了寄养的九个当地村民的孩子,另有二十八名孤儿。
三十七名孩子的照片是警方当时特意拍照存档的,但院长夫妇两人的照片竟然没有,唯一一张志愿者和院长昭亮的合照已经陈旧得看不出样貌了。大火毁灭了一切,关于孤儿院建立之初的资料,只有道听途说和走访,因为地方很偏僻和年深月久,能收集到的信息不多。
据日昭新村的村民们回忆,月华孤儿院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院长夫妇为人十分和善,他们收养了很多孤儿。当时往那边遗弃孩子的特别多,他们一个都没有放弃,尽心尽力地抚养成人。孤儿院没有收入,夫妇俩还种几亩稻田和蔬菜自给自足,大点的孩子也很勤快地帮忙,孤儿院的风气特别好。村民们也是一有多余的粮食和衣物都送去孤儿院。后来有了社会的捐赠和政府补贴,一些到了年龄的孩子还可以去上学……
这些难得拥有读书机会的孩子之中,就有凌云木。小时候的凌云木长得十分可爱,圆溜溜的大眼睛,卷曲的黑发,活像圣经故事中圆润的小天使。
但我脑海里十分不合时宜地浮现出三角形烙印,暗暗叹了口气。
我甩了甩脑袋,将卷宗扔在桌面上,“日昭新村名声在外,为了争取投资和政府扶持,你们只会听到完美的赞歌。”
郝爱国:“哥,你先看完再说嘛。”
我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