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刚刚吃完晚饭的19岁青年高斯开始完成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两道数学题,这几乎已经成了他每天晚饭后的习惯。
今天的两道题目并不难,高斯还和平时一样,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时,在纸的下方,他发现还有一道数学题,要求他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个正17边形。高斯并没有想太多,他认为不过是老师今天多布置了一道题目而已,所以,很自然地再次拿起纸笔做了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这道题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他有些犹豫,是否还要坚持做下去。后来他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导师在考验他呢,如果这么轻易就放弃,那太让导师失望了。于是,他硬着头皮,继续钻研那道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焦躁,因为他对这道题简直毫无头绪,似乎他之前学的所有数学知识此时都用不上了。可越是这样想,他就越有斗志。他暗下决心,今晚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于是,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开始不停地在纸上比画,想使用一种超常规的方法将这道题解出来。
当太阳跃上地平面时,高斯松了一口气,这道难题终于被他破解了。当他第二天将解开的题目递给老师时,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他说:“老师,真是抱歉,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您昨天布置给我的第三道题,我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解开。”
听见他的话,导师有些诧异:“第三道题?”当他接过高斯递过来的本子时,简直惊呆了。他的双手都颤抖了起来,冲着高斯大声问道:“这真的是你自己解出来的?”
老师的表现让高斯很疑惑,但他还是回答道:“确实是我花费了一整个晚上解出来的,如果我再聪明些,可能就不用花费这么长时间了。”听见他的回答,激动的导师拿出圆规和直尺,要求高斯将这道题当着他的面再解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