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起来:「一次大战时,波兰的实际独裁者约瑟夫·毕苏斯基曾提出一个构想,希望在利用波罗的海沿岸、黑海沿岸和里海沿岸,为数眾多的的非俄罗斯民族,建立一个由波兰主导的联邦国家,以抗衡俄罗斯的威胁。
疆域包括波罗的海的芬兰和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小国,也就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黑海和里海方面则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苏联治下的加盟国,包括乌克兰、克里米亚、乔治亚、亚塞拜然、亚美尼亚、北高加索等国,当然还有一些内陆地区,比如和苏联缓衝的白俄罗斯,和奥、德两国缓衝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缓衝的南斯拉夫。
在苏联成立后,对直接接壤的波兰威胁更大,但约瑟夫·毕苏斯基老了,已经没有能力继续这项计画。但是他被暗杀后,民族党党魁罗曼·德莫夫斯基联合了继承毕苏斯基军事总监一职的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清除了其他政敌。当德莫夫斯基担任总统之后,在日、德的支援下,又开始了这个打算建立跨越三座海洋的海间联邦计画。
不过波兰虽然是中欧大国,但毕竟不是强国,没有实力兼併这么多国家,而且周遭列强也不会允许。所以波兰退而求其次,联合了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宣布脱离苏联的乌克兰、乔治亚、亚塞拜然、亚美尼亚等九国,组成联合防御条约,由于在华沙签订,被外界称为华沙公约组织。」
当顾维钧劈哩啪啦讲完之后,王绍屏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华沙非彼华沙。害他差点以为歷史的惯性如此强大,已经拐了弯,还能回头,提早蹦出来。
「那么现在谁佔上风呢?」一向没耐心的王绍屏直接就想知道结果。
面对急着想知道答案的老闆,顾维钧还是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说:「华沙方面有英国金援,加上日、德有偿的实质援助,好像十分有优势。苏联看似只剩欧俄部分,而且还叛乱频仍,即使有法国借款,甚至美国以贸易之名大力协助;无论如何,看来都像岌岌可危。但结果很令人意外,不知道是不是华沙组织内部各国利益不同,各自打着小算盘;还是苏联承袭帝俄的底蕴深厚,抑或是史达林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想先扑灭内部叛乱,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