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又见寺壁上题诗: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岑英心觉有异,下令将全寺僧人扣留,将老僧押解进京,上书奏请英宗皇帝定夺。
英宗不敢轻忽,将全案交由大理寺密审。
根据卷册内供词,该名僧人乃是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馀,谎称自己是建文帝,欲行悖逆,下狱后病卒,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全案结。
谢瑺阅卷后,心生疑虑,认为此案审理过程过于草率,继续追查后,才发现此案另有别卷,却被弃置一隅,未列于同案籍内。
根据别卷内所载供词,大理寺卿曾传召早年侍奉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前来辨认老僧面容,因帝左脚趾有黑痣,又提及事帝进膳时曾将肴肉遗落之旧事,进而主僕相认,涕泣不止。
老僧自述,当日金川门之变,燕王兵临城下,他先在皇宫内四处放火,掩人耳目,好与和简太子朱文奎一同出逃,两人在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九人的护送下,从南京逃往浙江,再转往贵州,在贵州长顺落脚。建文帝见復位无望,就在长顺的白云寺出家为僧,直到被思恩知府寻获。
大理寺审后不敢专擅,将全案交由英宗皇帝定夺。
英宗阅遍案宗后,以谋反之罪,将老僧秘密处死。
思及往事,徐俌依旧义愤难平。
「你说,英宗皇帝若不是心中有鬼,怎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老僧处死?」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