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但调查案件的那人是我的心腹,跟我在任上,此次没有回京,恐怕不方便。”临安郡主言罢等了一会儿,见对方脸上丝毫不见失望,才意兴阑珊地补充道,“他手下几个办事的可以供你驱使,我会吩咐长史官的,有事你可以联络他。”
许清元含笑道谢。
本来年底该是热热闹闹的时候,朝廷也给官员放了假,可是大家的心绪都被朝堂之事牵动,今年还真没几个人真的能安心过。
内阁一贯是黄老尚书的自留地,法令几乎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少有的中立人员只能保持沉默。
虽然其他普通朝臣们不敢太过跳脱,然而国子监的学生们却没有太多的政治顾虑,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没有官场经验的他们纯粹凭着一腔热血在为百姓奔走呼号。
古往今来,学生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无法把审时度势——或者说势利,当成一种基本素养强加在他们身上,社会环境总是希望他们能保有一定的热血和正直,即便他们真的犯错,尤其是群体性的不触犯原则的问题,没人会对他们加以苛责,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特别敢说敢做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呼声甚旺,八条令法的实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好在皇上同样在想办法尽力周旋,或者在程序上卡,或者在令法细节上打折扣,总之目的就是想要削弱黄老尚书的声势。
其中邓如玉、许清元等女官们联合上奏法人由垂直管理机构的建议,皇上顶着压力最终予以采纳,于是也导致他在其他项目上与黄老尚书的较量略输一筹。
将某些条令单独摘出来评议驳回皇帝不是没想过,可他也深深懂得百姓们教化程度低,只知道这法令对自己有利,根本不会去细考其情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一旦听说谁反对八条法令,必会引起民愤,而反驳之人势必要失去民心。
这项油水补偿也成了无望,皇帝为安抚百官,大幅度提高养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