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的家长里短的百姓纠纷,但却卖的很好。我觉得《郢都杂报》也可以向这两家取取经,多靠近百姓生活。”
听完她的论述,许清元对此持一定程度的认同:“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别人已经珠玉在先,从他人手中抢客人总是更难一些,而且我也不希望市面上的报纸太过同质化。”
方歌忙问:“那您的意思是?”
“从给少数科举学子看到给普通百姓看,从理论性内容到实用性内容。”许清元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盒子,从中取出一张一百两的银票,交给方歌,“雇几个长期专门给报刊写文章的书生,搜集民间的手艺经验、技艺,让他们仔细写出来。”
“恐怕有些艰难。”方歌担心,“毕竟是他们谋生的本领,怎么会轻易现于人前。”
“放心去,会有收获的。”许清元肯定地说。
在经过她这些日子的讲课和朝廷出现动向之后,技术含量低的知识产权或者经验类知识,因为其难以保密的特点,极有可能寻求她所说的在先使用途径,以求之后的朝廷保护。而登报在目前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公开的途径,一是很难作假,二是证据便于保存。
“除此之外,还要收集百姓中女子的自强事迹,刊登她们积极正面的文章。”许清元最后吩咐完方歌,才让其退下。
而她自己则铺开新纸,将之前已经大体写完的古代版《专利法》重新完善一遍,并按照《商论三百问》的形式开始记录这些日子讲课过程中百姓们向她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写上自己的观点。
五天后,许清元终于完成两本书,她找到京中一家书局,将书交付,仍然走坊刻的途径,盈利由书局和许清元按照五五比例分成。
这家修本书局不是京中最大的一间,却是许清元打听过后听到非议最小的,几乎没有在分成或其他事情上与作者产生过矛盾,风评最好,所以许清元选择了这家。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