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楚。
渐渐的,《商论》和她的名字在商人间流传开来。
一开始,京城郢都的官员们只是风闻有本书最近卖的很好,坊间传的天上有地下无的,而当他们亲自买回来一读,立刻意识到了《商论》的价值。
官员们惊叹于奇妙的思想,精巧的架构,但作为掌权者,他们同时深深明白这样一本书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何止天翻地覆。说不准权力结构都会迎来洗牌,如果不能顺应变化,只能成为被抛下的那个。
京城顿时掀起一阵看《商论》之热潮,各个书局的老板抓准时机跑去汀州找明德书局谈合作,得到授权后立刻在京城几次加印,但仍旧很快便销售一空。
书局老板们纷纷带着赚足银钱的笑容道:“有生之年,我也能见到什么叫洛阳纸贵啊!”
而许清元这边,在读书会上露过两次面后就不再出席,她用空余时间和许长海整理出一本《商论三百问》,交冯老板刻印发行。
本书总结了来信及研讨过程中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甚至质疑,写的严谨又官方,对于《商论》未尽事宜做出了详尽解答,说是工具书也不至于,倒非常像现代法律配套的司法解释。
总之,单买其中一本是研究不全、研究不透的,必须得两本一起买才能窥其全貌。
此书一出,顿时引发新一轮刻印、买书狂潮,书局直接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不仅冯老板赚的盆满钵满,就连许长海一家都收到了一笔巨额分成。
慕名而来的更多商人、学者全部聚集在汀州,但许清元再没出席过他们的读书会。
其实当初《商论》风靡全国之际,许长海与许清元已就此商量讨论过他们应该对此持什么态度的问题。
官商勾结在官场是大忌,无论许长海还是宁晗,绝不会跟商人有什么往来,至少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