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毒辣不说,论起把握时机的能力,更是超出普通人一大截。几人传阅一遍后,大家面面相觑,都从彼此脸上看到按捺不住的激动之情。
“这……”一人率先开口,“这要是真的……”
黄老板一拍桌子接道:“好,算杭成这老头子有点眼光,果然是千百年难遇的一桩‘大买卖’,怎么着老伙计们,咱们是不是得筹划筹划?”
众人皆点头如捣蒜,将方才布匹的生意撂开,热火朝天地讨论起面前这本书来。
没过几天,远在汀州的通判府上,门房小厮看着雪花一般递来的信件,开始怀疑府上是不是出大事了。
作者有话说:
第26章 【倒v开始】
门房把一封封各地寄来的信件交到许长海手上, 他拆开浏览过几封,都是禹地商人对《商论》的夸赞, 刚开始许长海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但新鲜劲儿过后,加上公务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信, 便让许清元代收,如有要紧的再禀报给他。
许清元便干起老爹秘书的活计,每天下学回家完成课业之后, 都会抽空看上几封信件。
起初商人们的信件都是对《商论》的夸赞和疑问,偶尔有一两封是想跟许长海建立来往关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件的寄送地从禹相省慢慢扩展,逐渐辐射到全国, 除禹地之外, 就要数京城的来信最多。
而且来信人也从商人拓展到手工艺人、文人等等。其中文人的来信比较富有深度,他们不仅会提问题, 而且还会自己尝试解答, 并希望许长海能给予答复, 否则就会“心痒难耐,夜不能寐”。商人的问题则与实践息息相关。
本来许清元想着互相交流思想,拓展眼界,可能会引起商人圈子的震动,但事态发展到后来却逐渐超出了她的预想。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