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转成志愿兵,于1972年退伍安置在乡文化站。
不过在部队期间通过关系在71年将赵继统也招入了部队(虚报年龄),也就是说主人公从十五岁上就开始计算工龄了。也许是运气好些、也许是政策放宽了,赵继统只申请了一次超期服役后就顺利的转成了志愿兵,被分配到一个很出名的部队干休所任小车司机。
他所保障的老干部用车不多,但是由于要写回忆录,常叫赵继统帮忙查阅资料(眼花了)。一来二去倒让主角爱上了阅读与研究,特别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还有后来的抗美援朝等。
老干部们不厌其烦的给他讲解两军对垒的盛况、血肉横飞的场面以及惨绝人寰的场景。随着熟识的老人们一个个离世,他受到的馈赠越来越多,有红军时期的军帽、踏过草地的草鞋、没能打响的“臭子儿”、体内取出来的弹片,甚至一些孤寡老人将一枚枚擦得雪亮的军功章也留给了他···
他也从这些老人的故事里体会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的友情、亲情、爱情和对三面旗帜(国旗、党旗、军旗)的无限忠诚!
转眼已经是他成为志愿兵的第十二个年头了,面临复员的他选择回到了家乡。1988年,赵继统回到了饶河县,他的大哥早已结婚生子,还成为了县文化馆的一名副科级干部;二姐远嫁他乡,甚少回来;父母仍呆在永幸村里不愿意出来,不过也就二十多公里想见一面也容易。
最初被分到了档案馆,可他一个三十来岁未婚的大男人跟一屋子的女人整天在一起混,好说不好听啊,于是又托人调换到了图书馆。虽然也是女同志多一点,但图书馆的女性普遍年纪大一些,而且还有几个专管搬卸的临时工(年轻男性),相处起来不容易尴尬。
赵继统毕竟是在大城市里呆过十来年,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了解比这小地方的要深得多。86年初,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