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他七岁的小儿子。
曹延轩也说起宝哥儿:“只比你家小子大一岁。五岁我就给启蒙,前年他娘去世,吓着了,我没办法,只讲些浅显的,什么都不敢教了,就这样,日日跟着我睡,今年到了京城,方去了堂哥的院子。”
又说:“他姐姐已经成了亲,等他娶了媳妇,我也算对得起他娘了。”
提到珍姐儿,鲁常宁不提花家,只问“调理的如何了?孩子可好些?我家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连襟(赵侍郎)有相熟的大夫。”
聊起家长里短,子女学业,两个老父亲说不完的话,操不完的心。过半日,鲁常宁又羡慕起他来:“还是你好,已经做了外公,我像你这个年纪才有了大妞儿,孙子早着呢。”又说起侄儿:“他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把他爹和我愁的。”
曹延轩奇道:“贤侄这么好的人品,年纪轻轻有了功名,怎么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家?”
鲁常宁咳一声,“不怕贤弟见笑,我家不如连襟,在老家算不上高门大户。自我过了乡试,惠中读书有了眉目,家里眼光高了,盼着给他找个读书人家的姑娘,就没着急。待惠中过了乡试,家里喜得不行,开始找人家,亲戚朋友里面没什么合适的 ,主动上门说亲的,我们家看不上,我们家看上的,人家又觉得不合适。”
“好不容易,我有个同窗家有个待嫁的女儿,我和惠中父亲觉得好,我夫人和惠中母亲又不肯了:那姑娘什么都好,就是个头,咳,个头矮了些。”
听到这里,曹延轩扭头望去,鲁慧中穿一件家常青布袍子,双手扶膝,在椅中坐得端端正正虽然坐着,也不比自己和鲁常宁矮多少。
一句话,这年轻人的个头,确实高了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他便安慰道:“因缘天定,我家大姐儿的婚事是她娘定的,小女儿为着守孝,还没影子呢。”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