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办法,产量跟不上。
宁渝牵着她的手继续道:“你岁数小怕是不记得,在我印象里,我十多岁的时候有搞过积肥运动。那时候都说家肥出门、矿肥出土、山肥下山、水肥上岸,到现在了很多地方还是这样。”
他又说了:“还记得我去年去沿海出差吗?那里的水肥是海肥,可有意思。咱们内陆争着抢着要的海货在他们那儿是用来堆肥的。”
“哪些海货?”乔茗茗眼睛亮晶晶,她很喜欢听宁渝说这些事情。
“无非就是海胆苔菜细蛤这些,加上海土,别说堆得真不错。”
宁渝虽然生在这个没高铁没网络的年代,但视野好像比她这个千禧年后出生的人还开阔!
他大学时就跟着导师走过荒芜的戈壁与沙漠,也去过碧海云天的沿海渔村。甚至到过草原,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的蒙古包,还爬过大横断,只差到国外浪一圈了。
但话说回来,乔茗茗也没去过国外啊,她上辈子走过最远的距离就是去了隔壁省上学。
就说说,这让她怎么能在宁渝这里升得起优越感嘛。
她听得开心,宁渝也讲得尽兴。
他说:“这两年化肥厂子多了,产量提了上去。咱们国家需求高,所以难买归难买,公社若有这想法,使点儿力气多跑几次或许也能买到。数量够不上也没关系,农家肥和肥料一块用,用对方法调好比例就成。”
乔茗茗挠了挠头,思考几秒立刻心潮澎湃精神起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然后村民们分到更多的钱,到时候队里可以继续买肥料。
有钱了,肥料就可以买全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