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另一个案例,在1979年,二十六岁的女教师被人发现陈尸于住处顶楼,她全身赤裸、尸体被支解摆成一个犹太人象徵好运的符号──死者有配戴该符号饰品的习惯──并且有被人用雨伞和笔性侵过的痕跡。调查局对兇手的侧写指出兇手可能是白人、二十五到三十五岁、无业,知道建筑物的构造与受害者习性,兇手应该不是第一次见到受害者,而使用物品对受害者性侵则指出此人性无能,没有稳定关係,并且可能具有精神疾病,曾在精神病院待过。」女子指向投影片上另一名男子,「通过侧写,警方锁定卡敏.卡拉伯,三十二岁、未婚的无业男子,他父亲与受害者住在同一栋公寓,他时常前来拜访他的父亲,并且正在接受精神治疗。」
「上述提到的案件都非常具有独特性,这同时也说明为何犯罪侧写极少用在一般的偷窃抢劫案件当中,因为这类犯罪行为动机过于单一普遍,所呈现出来的图像非常的……广泛,参考价值不高,与其花时间做侧写,还不如直接取证、进行科学鑑识会更有效率。」
女子在台上缓慢走动,「最常用到犯罪侧写的案件是兇杀案,特别是连续杀人案件,因为连环杀手的下手对象通常是陌生人,藉由犯罪侧写则能够有效缩小嫌疑人的范围。连环杀手行兇具有一定的行为模式──特定特徵的受害者、同样的行凶过程、杀人手法、他们有些会特意布置现场,可能会留下与受害者相关的纪念品,方便他们日后回味当时作案的快感。透过这些反覆出现且独特的行为特徵,我们可以判断出兇手的人格特质,侧写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行为反应人格特质,一个人基于其心理需求与恐惧,他会做出特定的行为。」
「关于连环杀手,我想最多人关心的会是连环杀手是如何產生的?是先天或是后天?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的理论,学界至今对这个议题仍然争论不休,但我们可以基本肯定这并非单一因素所產生的后果。『不要问基因做了什么,要问它在特定的脉络下做了什么。』这是我非常尊敬的科学家说过的话,人的性格塑成与成长环境、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些因素无法被拆开,仅以单一的影响下去检视。没有a基因,即使在特定环境下也不会诱发特定行为;拥有a基因,但不具有特定环境也无法诱发行为,人类的行为是内在基因与外在环境环环相扣的结果。」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