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犯罪的背景不同。
这篇故事并没有想为杀人这件事开脱,也无意去讨论正当防卫的各种争议,而是想要传达一个案件背后有很多的成因,若是去脉络化地看待,故事往往会失真,而误解就是失真裂缝里的產物,那些一而再从周奐面前逃跑的人,象徵的其实就是远离故事也不愿深入瞭解故事的人,而那些愿意留下的人,不能说他们能完全谅解,但至少他们做到了了解,做到了不恣意评断。
周奐至今走来的每一步都是艰困的,无论是年少时、服刑时,还是出狱了以后,他没有一刻活得轻松。当文学把牢狱以外的境地都描绘成自由,他却在自由里遗失了自我价值,儘管他也明白过去的选择是莫可奈何,潜意识依旧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邪恶、是低劣、是黑暗的存在,所以当遇上了顾怀之这个各方面都与他不同的人,当发现她愿意留下时,他有了贪念。这份贪念或许是想拉人同归于尽,或许是想藉机爬出深渊,又或许只是踽踽独行了太久,需要一份陪伴。
此前的三十年,他孤自走过每一步路,一个人太久了。
无人理解的时光,太久了。
相较于周奐,顾怀之代表的则是另一种被綑绑的灵魂,她拥有良好的家室背景,人人称羡的社经地位,乍看之下就是旁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但她一路走来也不见得轻松。束缚她的是道德礼教、是世俗对大家闺秀的期待、是父母望女成凤的企盼,在遇见周奐以前,她在「扮演」顾怀之,她同样失去自我。
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境遇,一生中我们总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时是儿女也可能是父母、在学校时是学生、在另一半身边是他的伴侣、在职场上是别人的下属可能也是部分人的上司、在同学会上可能是某个人的死党也是另一个人的死敌,每一个角色社会都对它有既定的期许,做人儿女要孝顺、为人父母要慈爱、学生的本分是念书、职场上该有的尊重不能少,各种教条规矩洋洋洒洒罗列万千,我们谁都想做好,却没有一个人真的能把所有的事做好。但社会希望我们扮演的角色这么多,好像也让人理所当然地忘记,还有个角色叫作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