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他后面解释的话那位老人已经没有在听了,老人怔怔地揪紧胸口的衣服,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真好,真好……”
“大壮啊,你怎么就没赶上这时候呢?”
老人怅然叹息。
刘不识没有再说话了。
顺着人群也去领了一只鸭,看到鱼禾村村长还有几个老人在那讨论着他们村应该申请什么家畜。
大部分人都想要牛,虽然淮县是海边的城镇,这边的百姓都是捕鱼为生,种田的比内陆要少些,但是牛在所有人心中向来都是最珍贵的家畜。
不过最后在商讨之后,鱼禾村要的是五只猪仔。
前面也说了,淮县是在海边,不管是养羊还是牛,草料都不好搞,还是猪最实在。
刘不识捧着从县官那领来的、毛都还没有退去黄色的鸭崽回到家,他爹娘都十分欣喜,在院子里给鸭崽搭了个小棚,商量起去弄吃的把鸭子养起来。
鸡鸭的饲料倒是不难,鱼禾村作为渔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卖不出去的小鱼小虾,放久了死了坏了还得扔了,现在能给鸡鸭吃也不错。
不过说到坏掉的鱼虾,就在家禽家畜到户政策开始在淮县落实的时候,没过几天,淮县百姓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变化。
他们县又建起了一个新的……嗯……没见过也没听过的什么化肥坊。
之所以用‘又’这个字,还是因为……在第一个精盐晒盐场建起来之后,淮县各地又陆陆续续建了四个晒盐场,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淮县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朝廷时不时来搞个新东西了。而那些增加的晒盐场无疑也是给淮县带来了不少好处的,先不说在淮县可以买到比其他地方更便宜的精盐,晒盐场也给淮县的百姓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就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