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敏锐发现商机,因地制宜建起作坊,各行各业如车轱辘般转了起来。
各类新奇的粮种随着海船归来,被带入大庆,开始在四季如春的南方试种、推广。
海外商贸推动大庆的造船业,为了走得更远、载更多的货物,一大批能工巧匠发挥奇思妙想,更大、更长、更加牢固的海船不断被建造出来,刷新纪录。
当巍如高楼的乌木大船在海上行驶,外夷见之,只敢远观赞叹,而不敢抵近袭扰。
大庆的海船越走越远,不断探索出新的航线,与之同步,朝廷的海防舆图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细。
……
三十岁这一年,裴少淮官至吏部左侍郎,正三品。
同年,八十岁的裴珏从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再次致仕。
朝廷没有物色吏部尚书的新人选,此位空了出来,整个吏部实际由裴少淮掌管。
皇帝有意让裴少淮继续整顿朝廷的用人制度。
裴珏身退、移交官印的这一日,天朗气清,日光大亮。
裴少淮双手接过吏部官印,道:“少壮而仕,耄老而归,尚书大人今日荷圣上优渥之恩,冠服伟然,去归故乡。下官在此奉上贺语,愿尚书大人此后,坐观闲云,采花篱下,和顺安宁。”
这一次致仕,是裴珏自己上疏的。裴少淮心道,这位争了一辈子的叔祖父,这回兴许是真的闲下心了罢。
二房做过的事不可能当作没发生,两家不可能重修于好,裴少淮与裴珏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只能限于上下官之间。
但有一点裴少淮必须承认,裴珏算得上是他“黑官学”的启蒙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