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离任送行的这一日,数里长街,百姓们团团拥着裴府的马车,一直喊着“知州大人”,送到了渡口外。
家家户户门口摆着清水、挂着明镜,许多喊着喊着便哭了,知州大人不止是“清”和“明”而已,还是“亲”。
到了长街岔口,一群从外县赶过来的百姓,齐齐跪于街上,身后背着漆黑的烧火棍。
他们依次喊道“某县某族曾因粮食高价,误会了大人,特来请罪,请大人教训”,去岁年初时,粮食价高,各县跪求裴少淮出手压价,无果,彼时确有些诋毁的话传出来。
农家父母教训孩子,常常抄起烧火棍就打,他们便背着家里的烧火棍来了。
裴少淮坐在车厢里,并不敢撩起车帘看一眼、回一句,此时正是心头最满最酸的时候。
百姓如此,正说明他做的都是对的,都值得。
直到了城外渡口,裴少淮将下车,几位老妇人挎着竹篮挤到了车前,不停用俚语喊着:“官老爷,秋到了,吃个柿子甜甜口罢。”
论甜果子,大庆之大,唯独一盏盏的红柿子,从南到北都可种植。
南方北方,皆知柿子之甜。
裴少淮可以拒绝三大族的“土特产”,可以忍住百姓们的挥泪送行,但他岂能拒绝老妇人递上来的一颗红柿子?他年头尝过了“甜头”,岂能错过“秋甜”?
仿佛是吃了一口柿子,事情就圆满了。
当他接过柿子,咬了一口,根本顾不得嘴里是什么滋味,只顾着跟百姓们再道一句“真甜”。
“祝大人柿如破竹、万柿顺意、柿叶有成……”百姓们高喊着。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