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期待这趟远游,点头说道:“那就去北俱芦洲看看。”
陈平安提醒道:“陛下,春山书院和林鹿书院,要尽可能扩大招收南方学子的规模,降低入学的门槛,不能学观湖书院。”
宋和深以为然,“这两座书院学成返乡的士子,再加上将来从蛮荒战场返回宝瓶洲的南籍边军,他们会决定大骊在宝瓶洲的真正民心。国师请放心,我会让礼部和户部近期给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光是求学的士子,还要重金聘请大量南边有真才实学的夫子先生,一起进入两座书院,可以的话,还要与桐叶洲三座儒家书院、南婆娑洲的醇儒陈氏联系,邀请鸿学硕儒来书院开课讲学,这笔开销,总归是不能省的。”
陈平安说道:“我到时候可能会亲自抓两座书院的教学,所以现在就提前跟陛下讨要一个春山书院副山长的身份。”
宋和问道:“只是春山书院的副山长?不是山长?若只是副山长,也该是兼领两书院的副山长吧?”
陈平安微笑道:“我一个山脚修士,分身乏术,陛下怎么不当个副山长?”
宋和啧了一声,埋怨道:“国师,你这是什么提议,我能教什么,教他们如何当皇帝吗?讲义的副标题,名为‘造反十讲’?”
陈平安大笑不已。
朝廷没有接受礼部侍郎董湖的辞官,相反,陈平安还喊上了这位老侍郎,乘坐大骊军方渡船,一起去趟长春宫。
董湖陪着国师一起站在船头,俯瞰“吾国吾家之大好河山”,真是美不胜收。董侍郎心知肚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毕竟年纪到了,加上大骊陪都洛京也不是让三四品京官跑去养老“加衔加俸”的地方,此次国师故意拉上自己一起离京办事,其实就是故意赠送的一份体面,以后皇帝陛下考虑礼部侍郎董湖“谥号”之时,想必就会小提一级?
董湖几次欲言又止,很想要说些什么,年轻国师却是笑了笑,拍了拍老侍郎的胳膊,示意不用见外。
还记得当年去骊珠洞天那座小镇负责“拓碑”,随后董湖造访龙须河畔,那座兵家圣人阮邛的铁匠铺子,期间对打短工的寒微少年印象深刻,讲规矩,有分寸,事后得知当地少年的大致经历,董湖还奇怪来着,当真没有读过一天书?需知官场最讲究的,不就是个火候?多少公门中人,一辈子都没摸着这俩字的边。
不过当时董湖最为震惊的,还是短工少年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