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所有的后世史学家都清楚,历朝历代的朝廷并没有能力创造价值,他们只是进行再次分配而已。当修订法律、执法、监督等权力都集于一身时,统治者的分配原则必然是优先自己。
他们还会通过史书,将自己包装成英雄。
在这种环境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怎么会可能允许“杨朱学说”肆意传播?
毕竟在皇权之下,需要的是为了朝廷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倘若没有这些人的牺牲,那些统治者又如何保障自己和后代吃香喝辣?
相比之下儒家就不一样了,董仲舒搞一大堆等级观念。
让普通布衣庶民知道,自己只要出生是牛马,那么这一辈子就都是牛马。
再加上法家的“商鞅驭民五术”,底层百姓的身体和思想,就这样被一道无形的枷锁给束缚住了。
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棡制定了环环相扣的“海外就蕃计划”。
在他计划之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要把大明皇室和勋贵,都尽可能拉到晋王府这边的阵营里面来。
如此一来朱棡就能将那些豪强士绅手里的资源,一点一点的夺过来。
那时他再去推行改革,便会容易很多。
朱棡坚信只要自己的手里,能够形成巨大的垄断。
将来他可以通过无数种办法进行剥离,让那些尾大不掉的“勋贵股东”拿钱离场。
只是朱棡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计划,竟然会被那个李掌柜给钻了空子。
在私天下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教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