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并不是突发奇想,首先,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呢?对这一问题,天文学界有着几种猜想。
关于小行星带中的物质来自于太阳系外的假说已被否定,因为无法解释为何50万颗小行星能够穿越太阳系,到达并且几乎全部停留在木星和火星之间。
另一个猜想是小行星带是太阳系的一颗古老行星爆炸的残片,这一猜想有两个的地方不合理、
一是质量不够,小行星带总质量仅是地球质量的1%,如果是行星爆炸,那其他的质量跑到哪儿去了?
二是行星形成后,在星盘高速转动和其内在的引力作用下,向内的聚合力会极强,现代物理学框架下,还未发现行星爆炸的合理机制。
所以达芙妮想到,如果小行星带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星爆炸,而只是火星表面碎裂掉的外壳,那么质量缺失的部分不就合理了吗?
不只如此,火星爆裂假说还能解释另外一个现象。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靠近太阳的前四颗是岩石行星,远离太阳的另外四颗是气态行星,也称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越远离太阳,行星尺寸越大,而到了火星,尺寸突然减小。
火星的半径是3389公里,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半多一点。
岩石行星越靠近外侧,体积越大,是符合星盘运动下形成行星的规律的,因为更远距离的岩石行星扫过的星盘面积越大,获得更多组成成份物质的机会也越大。
小行星带按其成份分为碳质的型、硅质的s型和纯铁镍组成的型,型非常稀少,目前只发现了灵神星,它应该是来自于火星火山喷发出来的内核金属熔岩,而占99.9%的小行星是型和s型。
如果s型是火星地壳的岩石,而型是火星表面的水冰和尘埃,那么火星爆裂时,在动能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的水冰“先出发”,会比深层的岩石飞得更远,也就是s型靠近火星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