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世无数学生高考完撕书的场景,可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
“前身是二类班级,即理科班,先看看数学,呃……算学。”面对犹如小山般的高中教科书,余华思索一番,从中找出高中算学课本,要想考上国立清华大学,就必须从基础做好。
这时候,国内官方将数学定义为算学。
算学和自然科学是前身最喜欢的科目,因此,特地进入学校二类班级,钻研算术和物理等学科,挺巧,余华同样准备啃数学这个最难点和最容易出分点。
二类班级,即高中‘理科’。
是的,民国就已开始分文理班,学校通常将其划分为一类班级和二类班级,一类班级即文科,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二类班级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
前者人多,后者人少。
这年头绝大多数读书人全是奔着文人身份而去,以登报和写得一手好文章为荣,选择二类班级的前身,乃是学校之中的极少数。
民国教育制度基于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称之为‘壬戌学制’,采用六三三标准,共计分为三个等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六年,由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组成。
中等教育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分文理两类。
高等教育三年—六年,分为大学和专科,大学及师范学校四到六年,专科3年,此外还设立大学院,及大学毕业和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类似研究生,毕业年限不定。
后世华夏采用的小初高及大学构成之教育制度,便是始于1922年民国实行的六三三学制。
作为一名高中生,不得不说,在如今全国文盲率高达80%的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