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的巴拿马帽和仿巴拿马帽的本土产平顶帽,以及经过女性化改良的平顶帽倒是有不错的前景,就是相比费多拉帽一两万円的价格,三四百至上千不等的巴拿马帽、平顶帽,利润空间实属不大。
生产没什么搞头,倒是今年夏天可以走私一批港产巴拿马帽冒充厄尔瓜多产,捞上一笔快钱。
想到夏天,冼耀文的脑子里又开始了跑火车,从《菊次郎的夏天》想到《summer》、久石让,又想到了蝉鸣、蛙叫和蚊子,延伸出去,想到了蚊帐、蚊香。
从蚊香又想到其中的化学成份除虫菊酯,以及它来时的路“除虫菊”。
几十年前,赫尔曼·施陶丁格和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首先从大量的除虫菊中分离得到杀虫活性物质除虫菊酯,通过化学降解,他们提出除虫菊酯其实由两种化学结构极其相似的除虫菊酯-i和除虫菊酯-ii物质组成。
受此启发,他们决定对除虫菊酯的结构进行改造来获得更强杀虫作用的物质,然而尝试多次均以失败告终,尤其是他们始终无法合成天然除虫菊酯中的五元环及环上的联烯支链,究其原因,这是受限于他们早期对除虫菊酯的结构研究不够深入。
按常理,除虫菊酯这样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除虫剂应该会受到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可它生不逢时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合成杀虫剂ddt。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发现ddt可以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且安全性高,1942年商品化的ddt上市并在二战后期大大降低了疟疾、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病率。
此后ddt便一直占据杀虫剂市场,聚焦于天然除虫菊酯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ddt是什么货色,别人不清楚,冼耀文还是清楚的。
他放下帽子,轻抚下巴,沿着ddt往下深入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