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册是明朝的户籍制度,也是赋役之法,因此又称赋役黄册。黄册的推行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首先由官府制定“清册供单”,分发给每家每户,进行如实的填写,然后交给甲首。
然后,各里将底册送县,之后各县底册编造本县黄册,送到府上。府、布政司再依次层层造册,最后上报至户部。
黄册共造四份,一份上送户部其他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此,又叫“赋役黄册”。朱元璋规定黄册的内容必须本人或者请代理人如实填写,不然严惩不贷。
明朝的黄册比历代的户籍统计都要严密,对人口的控制也是空前的。
为了牢牢控制人口,防止流民出现。朱元璋规定,户籍不能随意变更,“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通过这种政策,朱元璋试图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世代为农。该政策是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但是却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从黄册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的的等级制度。
朱元璋曾说:“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
也就是必须将士人和“野人”加以区别,来鼓励士人进入仕途。明朝将全国户口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宗室、官绅和文人是最高的等级,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享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也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税免役待遇。
第二个等级是庶民,他们还是社会中最广泛的群体,也是被征派赋税的基本群体,包括一半的平民和庶族地主。
第三等级贱民、奴婢、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