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如此一来,这种工艺的最后一个弱点便被定装药量给削减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按着王全贵所想,今后只需全力开工,月产个四五千支当也没什么问题,届时大明陆军全都换装为自生火铳,他鞑子除了退回关外再能有什么出路?
可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年逾半百的老工匠能够预料的。
就当甲字号正在全力给留在南直隶的宿卫后军和李成栋所部生产火铳之时,陛下那天马行空的脑子却又给他们寻来了另一番差事。
开发火铳制作的新工艺。
按着陛下所说,铳管不能再使用铁片锻打,而要在铁棍上钻孔才成,待钻出一个能够容纳弹丸进出的通道之后还要在管壁上刻出一道道螺旋式的线条。
老实讲,王全贵虽然是老派匠人,但对新工艺、新方法却并不排斥,更何况陛下每每所言皆都极其有效,便是他这般老匠也时常惊叹于陛下的奇思妙想。
可这一番他却难免有了些疑虑。
钻孔、刻纹自不是什么难事,于炼钢时调整好火候便能制出能够钻通铁棍的刀头。
剩下的说白了就是个水磨工夫,只要时间足够便是陛下想在内里刻上一副画他王全贵也能做到,更何况个螺旋式的线条。
只是这法子也太费时间了。
刻纹倒也容易,将一根由百炼钢制成的方形长棍略略一扭,剩下的便是如先前一般用铁锤将其缓缓砸入铳管之中,待其走过这么一遭,铳管内里自能生出均匀的纹路,细细算来却也费不了多少人工和时间。
关键便是这钻通铁棍了。
便似面前这根,哪怕老师傅用上了手钻却也了二十天左右,期间甚至还因角度不对而废掉了几根。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