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而后又朝着众相公拱手,缓了缓,才开了口。
“多谢官家与诸位相公厚爱,臣之所以拒,并非为己,而是为了大宋,为了未来之大宋。”
苏良的脸色变得认真起来。
“臣之所以拒入中书,理由有三。”
“其一,臣甚特殊,前之未有,后世也可能难有臣这类官员。当然,臣之所指,不是才能,而是臣与官家,与诸位相公的关系。”
“官家中年得子,臣居首功,官家感激臣,皇后感激臣,整个皇室皆感激臣,这使得官家对臣,隆恩甚重,无任何猜忌打压。”
“臣在官场,虽任台谏,但与诸多台谏官不同的是,与两府三司的相公因共事缘故,关系匪浅,互为知己。”
“官家相信臣,众相公皆抬举臣,臣若入中书,无论任副相还是首相,若主持大宋变革事宜,不出一年,臣必成权相。”
“虽说不会功高震主,官家与诸位也不会相信臣会有不轨之举,但此先例不可开。”
“大宋若出了我这样一个权势与皇权齐平,得群臣之心的权相,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后世一旦出现一个心怀不轨的权相,大宋便有覆灭之危机。故而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为了以后不会有权相诞生,臣拒入中书,以免为后世开此恶例。”
……
“其二,我朝从皇祐年间开始的全面变法与当下欲开启的创盛世之变法,并不相同。”
“前者求快,欲在根治大宋之疾,而诸多顽疾,不得不治,且要速治,故而什么手段都可用,我们成功的原因,除了策略正确外,更多的是君明臣贤,上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