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众卿,当下,河湟亦然是我大宋之土,河湟之民亦是我大宋之民,我们不能让那里太落后了,那里也需要变法。”
“你们以为该如何解决河湟百姓不足以及君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顿时,苏良等人都认真思考了起来。
……
稍倾。
富弼率先开口道:“百姓不愿去河湟,乃是因河湟苦寒,缺乏秩序。臣建议可先派遣大量士兵前往,以兵开荒修路,待将基础措施整修完毕,自然有百姓会前往河湟居住。”
一旁,曾公亮摇了摇头。
“富相,此举不能治根且耗费太大。”
“若想改造好河湟之地,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令士兵们常驻在此种地方,他们的家眷如何安置?他们若离开,恐怕河湟还是会乱,士兵可开荒修路,但民生发展只能靠百姓,臣建议选取一些贫瘠地方的百姓,强制集体搬迁,比如河东,比如蔡州、寿州、光州之地的百姓。”
苏良对面的梁适道:“此举也不妥!百姓向来都是安土重迁,让他们搬迁,换一个新的地方,甚至是更换民俗,他们恐怕不愿,且定然会有百姓偷偷回来,易引发民乱。”
……
就在众人讨论激烈之时。
王安石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下官觉得,只要许以百姓重利便可行。河湟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商贸也未兴起,朝廷先免三年税,然后分地、分钱,当他们在河湟坚持五年后比当下还要赚钱,定然会有一大批人愿意前往河湟。”
这时,曾公亮反问道:“若是五年后,他们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