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题的险恶,在于它的意图
', ' ')('\n
,并不是要指着太后雍宁的鼻子,暗嘲热讽上一番,而是借他国之史,引导众人去造出可能日后对太后不利的舆论形势,计谋深远,还把自己撇得清清楚楚。
这对雍家党派来说,自然并不是好事。
果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身着灰黄衣的男子就顺着这个路子开口道:“汤放桀,武王伐纣,于传有之。郑惠文王既失民心,虽非桀纣,也是天子危社稷。郑国三年旱灾,民不聊生,为社稷诛一人,非弑君也。”
苏小昭点头:妙啊,这番说辞高举了当代“心怀天下黎民”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挥动“仁”字鲜明旗帜,意图让想辩驳的人无颜以对。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显然是一个迎合了在场大多数人心理的观点。
只是杨夫子的脸色更难看了一些。
“在下不能认同。”很快还是有人反驳道:“郑惠文王并无触犯刑法之罪过,更不同于桀纣残暴之流,身为人臣,自当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怎能因天降旱灾,便不顾臣道而弑君,如此置王法于何地?”
苏小昭再点头:也妙,这是少数派的法学家派,推崇□□主义君主集权,重法轻道德,可惜不符合当代核心价值观,难免被群起而攻之。
果然有人站出来反唇相讥:“若不如此,又置黎民百姓于何地?天子失德,则失民心,逆民,则倾其朝……”
这厮一番长篇大论,一些法学家派的人几次欲辩驳而不得打断,憋得脸红脖子粗的,只等他话音落下,便寻其言语漏洞攻之。
苏小昭三点头:正中下怀,看吧,到头来还是会拿郑惠文王的德行来说事,只要围绕着这个点发酵下去,不论孰胜孰负,都会合出题者的居心。
再看,杨夫子脸色已堪比锅底了。
……
唇枪舌战中,有人附耳,对杨大学士道:“杨大人,可要让我们的人上去……”
话未完杨夫子便摇头,挥退了来人。
看着馆内辩论的走向逐渐失控,杨大学士脸色笼了一层沉重。
不是他不想挽回局面,但这一题,无论选择哪一个立场,都无法于道德上自圆其说。忠义两难全,但凡聪明一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