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是有意义的。
毕竟《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很多都进行了杜撰和艺术加工,里面的形象都与正史上的有所不同。
即便是在前世,国内的民众提起刘禅,阿斗,都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还有周瑜,史书中的周瑜并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并且赤壁一战大捷也是完全仰仗他的谋略,至于孔明借东风则并非史实,周瑜真正的死因也并非被气死。
可是,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都将历史上的阿斗,周瑜等角色对标了《三国演义》,这对于真正的历史人物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因为一部,导致“遗臭万年”,被万人唾骂。
所以林秋才会在《三国演义》的剧版播完之后,与这些历史学者一起,让观众们,特别是没有分辨能力的孩童们认知到,演义只是演义,历史才是历史。
……
“显然,《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被作者过度神化的,现如今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多半是出自《三国传·诸葛亮篇》,诸葛亮的确有才,可并非如同演义那般神鬼莫测,呼风唤雨,演义中的诸葛亮善驱六丁六甲,能祈星求命,操纵自然气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是作者为艺术效应所添加的意象。”
“比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正史中的诸葛亮的定位类似于曹操,是一国之栋梁,区别仅仅在于一忠一奸上,可在《三国演义》中俨然成了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这也是作品刻画的需要。”
“从事件上,六出祁山是史实,七擒孟获是有的,可并没有演义中的那么荡气回肠,史书上只用了‘七擒之,南人不复反已’来记载,剩下的就是作者的想象了,而火烧新野和火烧博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诸葛亮还没出山……”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