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两个人。
其一自然是曹端,他竟然试图用人权二象性,来重新解读理学思想。
虽然漏洞百出,逻辑上也经不起推敲,可这种主动改良学术的行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而且以曹端在理学界的地位,他带头这么做,能影响到一大批人。
这对华夏文化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仅此一点,陈景恪就决定对其倾囊相授。
第二个人是韩克忠,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文章写的朴实无华四平八稳,内容是文教方面的。
他认为大明这些年变革不断,导致思想界较为混乱,士子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长此以往,会导致人心不稳,也会给一些魍魉小人可乘之机。
所以建议朝廷早日确定思想大纲,以安天下人心。
同时也对学政建设、教化百姓方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
这些建议都很是中肯,切中要害。
这妥妥的实干家啊,关键还是教育方面的人才,必须要重用。
一次性获得这么多人才,还有三个是稀缺性人才,陈景恪简直不要太开心。
当然,并不是说杨杨溥不优秀。
而是陈景恪早就知道他有宰辅之才,表现的再优秀,在陈景恪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
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