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