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尚书台中,两位仆射正对着刘辩的要求发表看法。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贾诩已经完全适应了尚书台的工作,将自己从校事部中抽离出来。
百姓们安土重迁,一大原因便是这年头赶路是真会死人的。
荀彧当着贾诩的面对于徐庶的奏书评价道:“早年北民南迁,朝廷为此费人力物力无算。此前经略西域,即便有通向西域之商道为引,郡县官吏相助,除了宗室王侯及商贾所携之奴婢外,自发前往的百姓多是青壮。”
“可北地郡乃至于朔方郡毕竟不同于西域,携家带口者,当比独身青壮更为稳定。只是如此,路上的支出便大了。”贾诩听后,却有些不以为然,他对荀彧说道:“我知文若之意……自古以来,边地男儿抵抗外敌多英豪之辈,盖因是卫国守家之举……无家业者,对于北地郡来说未必安稳。”
“不过在我看来,北地郡当下的问题还是汉人人口不足,至于文若所虑,我看这徐元直不也说清楚了吗,鲜卑和匈奴人中也不乏可谓良配的女子嘛!且就算有问题,之后补救也不迟。以我之见,北地、朔方艰苦,尚且不宜多引携家带口者前往。”
荀彧听后,也只能赞同贾诩的意见了。
他所担心的,也是朝中一直没有将内地之贫民自愿迁徙实边议定为定制的原因,这年头交通不便,若是大规模迁徙也就罢了,朝廷可以集中派遣官吏安置,迁徙的百姓也能互相帮助,如此,可以将迁徙所造成的人员伤病甚至死在道中的几率降到最低。
一旦迁徙的规模减少,若要维持朝廷对于迁徙的助力,那么毫无疑问会增加国库的负担,且其中能让官吏上下其手的机会太多了。可若是朝廷不管,贫民又很难靠着自己抵达偏远的目的地。
而按照贾诩的想法,多招青壮,那么沿途官府所需要提供的助力就会变得极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