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尚书台,没有必要驳荀彧的话,当即又说道:“我听闻初为尚书郎者一年为守尚书郎,三年为侍郎。若不改官衔,亦可如尚书仆射与尚书之故事。”
在分左右仆射之前,尚书仆射和尚书一样都是六百石,而在尚书令不在的时候,仆射就是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但因为官秩相同,仆射对尚书管理其实没有尚书令来的那么……合理?
以往不乏有皇帝为了避免尚书令做大而选择了直接空置尚书令的做法。
贾诩认为,若是不改变尚书郎的四百石官秩,大可以将以前区别尚书郎资历的守尚书郎、尚书郎、侍中这三个名称拿出来作为一曹之下不同权责的代表。
荀彧听了,没有反对。
当即贾诩便拉着荀彧一起写起了奏书,并在之后拉着荀彧一起署名,荀彧自觉这是贾诩的功劳,本不愿署名,但架不住贾诩“若无文若与我交谈,我岂能考虑得如此完善?”、“莫非文若以为我是贪功之人?”之类的说辞,最终还是署了名。
……
另一边,刘辩的确曾经想过在贾诩抵达尚书台后,一定会给尚书台带来新的变化,却没想到贾诩带来变化的速度这么快。
由此,他也该考虑考虑平尚书事的人选了。
太尉朱儁多年征战,南北奔波之下身体也不是太好,眼下虽然还坚守岗位,但在太尉府的工作之余,再给他加一份担子就是刘辩对老臣的剥削了。
司徒董卓的病还没好,陆康年过七十……
原本最适合领平尚书事的三公,真正能做事的,竟只有年纪最大的陆康了。
不过刘辩想了想,还是决定把朱儁也放进名单之内,到时候可以叮嘱朱儁五日来一次,也算是对老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