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改进农具、推广新的耕种方法和好种子、还是为需要的百姓提供急需的医者,都说明了鸿都门学发展壮大的好处。
所以蔡邕心中颇有一种现实和理想差距的冲突的纠结。
但这并不影响作为太常卿的蔡邕继续支持鸿都门学,表现出来,便是蔡邕面对刘辩的夸赞,本能地推托道:“论起功绩,还得是各科文学以及已经出师并在各处奔走的农科、医科学生。还有门学祭酒,臣昔日原以为他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奸佞,后来发现其为了门学尽心尽力,却是臣看走了眼,误会了他。”
刘辩:……
“公何必过谦?但凡公稍微偏颇一点,鸿都门学便发展不到如今的程度。”
他愈发觉得让蔡邕当太常,管教育是个正确的选择了,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说话间,他们已经抵达了鸿都门学。
刘辩首先看向了文学们所在,华佗已经辞去了文学的职位,张仲景依旧留在南方研究草药,如今担任医科文学的是华佗的两个弟子樊阿和吴普,而华佗本人,则又开了医馆,就连刘协都伪装身份跑去帮忙了。
至于农科文学由枣祗变成了韩浩,更是在数年前便发生的事情了。
一代新人换旧人,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门学,更替都在悄然之中完成。
“乐卿,方才朕与蔡公闲谈之际,蔡公还曾夸赞你为鸿都门学尽心尽力,甚好!”
乐松没想到天子还没进入门学内就把他夸了一遭,更没想到一直以来都表现地不喜欢他的蔡邕竟然会在天子面前夸赞他。
心中的大喜的乐松连忙拜道:“蔡公盛赞,臣愧不敢当!”随后刘辩被乐松引入门学所在,参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